一、茶產業概況
普洱茶,是中國眾多茶樹種類中最寶貴的種質資源之一,在眾多茶葉種類中獨樹幟。經其集貿中心和原產地的普洱命名,歷史產區以古普洱府駐地寧洱縣為中心,輻射瀾滄江流域。據《普洱府志》記載,東漢時期即有茶樹栽培,距今已有1750多年的悠久歷史。宋朝時期,普洱就是著名的“茶馬市場以后逐步暢銷印度、緬甸、泰國等圖家。清雍正七年七月丁酉(即1729年9月17月)普洱正式設普洱府,距今已285年。今寧洱縣城,就是古普洱府所在地。
歷屆縣委、政府始終把茶產業作為祥眾脫貧致高和提開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加予培育和壯大。全縣茶產業通過茶園生態建設、龍頭個業培育、茶葉品牌打造,標準化茶園建設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茶葉產業效益提開明顯。2015年木,全縣有7鄉2鎮85個村種植茶葉,涉茶農戶1.67萬戶,涉條人1112.51方人,專業茶農1萬余人:共有茶園種植面積140131畝、采摘面積126095畝、茶葉總廣量9265噸、畝均產量73.48千克/畝、無性系茶園面積94105畝、無公害茶園面積7600畝、綠色食品茶園面積26772畝、有機茶園面積12171畝、省級龍頭企業數量3個,州市級企業數量4個、初制所數量120個、專業合作社數量41個。
二、茶馬古道的零起點
普洱茶自唐朝初期開始作為商品行銷內地和西藏,由此首先形成了第一條起自寧洱,經下關、麗江至西藏,靠馬背馱運普洱茶,“以茶易馬”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的形成與發展基源于普洱茶的優異品質和藏民嗜茶的習俗。自七世紀文成公主和八世紀金城公主入藏并推廣唐朝飲茶方法后,更進一步養成了藏族人民嗜茶的習俗。然而藏區高原卻無茶樹,因此,藏族人民飲用的茶葉只能靠馬背馱運,翻越千山萬水從茶區運入。為了飲用普洱茶,藏民們翻越雪山,漂流金沙江,走迪慶,過麗江,經大理、景東等地行程數千里來到寧洱,以藏區的馬匹、乳品、藏藥等,換取普洱茶。
除寧洱至西藏的茶馬古道外,在明朝和清代,還以寧洱為中心,向國內外輻射出四條茶馬古道。一是寧洱至昆明的官馬大道,歷史上的普洱貢茶經此道運往昆明,而后轉送京城是寧洱至瀾滄的旱季茶馬古道,自寧洱啟運茶葉,經思茅糯扎渡過瀾滄江至瀾滄縣,再至孟連縣,后到緬甸。三是寧洱至越南萊州的茶馬古道,自寧洱啟運茶葉,經江城縣至越南萊州,然后轉運至歐洲。四是寧洱至打洛的茶馬古道,此道為官馬大道的延申。
自寧洱經思茅、車里(景洪)、佛海(勐海)至打洛,然后至細甸景棟。五條茶馬古道的形成與發展,促進了普洱茶業的發展和普洱茶區商品交易的繁榮,也促進了普洱茶區文化的發展在今寧洱縣境內,仍保留有三處較完整的茶馬古道遺址:
(1)位于縣城效民主村茶庵塘的茶馬古道遺址。
(2)位于磨黑鎮孔雀屏的官馬大道遺址。
(3)位于同心鄉那科里的旱季茶馬大道遺址。本內容來自《云茶大典》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