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安全網訊(劉志剛)春風吹醒萬物,處處生機盎然,正值春茶采摘和制作的時節。3月初,在瀾滄縣景邁山千萬畝古茶園里,只見剛摘下的茶青“平躺”在匾筐中沐浴著陽光,滿眼綠意,連空氣中都充滿著濃郁的茶香。
著力傳統技藝保護和發展
制茶培訓中
悶、抖、拋、翻炒……有著十多年手工制茶經驗的普洱茶傳統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陳財在茶廠的土灶臺前,“一招一式”展示著茶葉殺青步驟。幾名村民站在一旁,聚精會神,觀摩學習這一傳統技藝。
采摘鮮葉
85后陳財出生在普洱市瀾滄縣,家中三代制茶,從小生長在古茶園里的他,耳濡目染中,對品茶制茶產生了濃厚興趣。大學畢業后,陳財來到自家茶廠工作,長輩們制茶時,他就在旁邊一邊學習,一邊打下手。
過去,這里家家戶戶都有種茶制茶的傳統,但卻因加工過程粗獷,未能形成標準化、品牌化生產,始終難以在市場打響名聲。陳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為改變這一狀況,他經過10余年的潛心研究和外出上海學習,終于在總結前人制茶工藝的基礎上,讓自家產品在市場小有名氣。
陳財說,普洱茶傳統制作技藝約定俗成為相對固定的程式,大體分為"祭祀茶神、原料采選、殺青揉曬、蒸壓成形"4個程序。但是貢茶從茶樹的選種,茶園的管理、茶葉的采摘、萎凋、殺青、揉捻、晾曬、蒸制一系列過程,傳統制作技藝都是十分微妙和精細的。全手工制作,而且全憑感覺和經驗,沒有任何參考數據和文字。因此,手工制茶的制作工藝頗為費工、費時、費力,制作效率比現代制作技藝效率低。基于這種原始的操作方法,手工制茶要繼續發揚光大,難度很大。
2021年創新職工展
有了“好產品”,如何“走出去”便成了陳財日思夜想的問題。2012年,尚未大學畢業的陳財就奔走于昆明各大茶葉市場,挨家挨戶的推廣自己家的茶葉。大學畢業后他和茶廠職工每天進村入戶,就茶葉鮮葉收購、加工、茶園管理和茶苗栽種等方面進行調查,還報名參加農技培訓,為提升茶葉品質打下良好基礎。為了進一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網上積極宣傳,積極參加各類大型茶葉推廣會,2021年代表普洱市參加五年一屆的云南職工創新成果展,并傳統手工制茶技藝在展會上大放異彩。
普洱茶加工中
“非遺技藝+產業”大放異彩
好山好水出好茶,一片葉子致富一方。茶葉公司的效益慢慢變好,陳財沒有忘記家鄉的群眾。他積極響應國家扶貧政策號召,采取“非遺+扶貧”模式,優先安排貧困戶到茶葉公司就業,通過就業大批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他還無償教農戶學習制茶技術,讓他們掌握了養家技藝。為了更加貼近市場,陳財于2021年在昆明設立資質齊全的精制廠,積極培訓家鄉培訓群眾,讓他們走出大山,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非遺技藝+市場”效益凸顯
冰島老寨一景
遠在山東的老孫是陳財的老朋友,他是普洱茶的忠實愛好者,普洱茶收藏大家。2017年就與陳財小批量發酵冰島老寨茶,用于個人收藏,今年更是包下冰島老寨大單株35顆,開出10萬元一鍋的炒制工費,請陳財操刀把控質量。
上乘的普洱茶首先是原料為基礎,工藝為王道,倉儲為升華。好原料必須由好的工藝來支撐。所謂天道酬勤,今年老孫再度和陳財合作,是對他這幾年的一個肯定,也是對匠心的一個支持。
“非遺技藝+文化”茶香萬里
2021年歷時五年的撰寫,十年的茶山經歷,一部由腳步丈量的書終于出版了,《云南山頭茶-從喝茶到懂茶的密碼》,還未上市就被搶購一空。這部書目前被世界茶葉圖書館永久館藏,書的內容簡潔易懂,拋棄復雜的概念,給新入茶行業的人提供一個捷徑,一本書就可以了解云南的山頭茶。
“? 現在,制茶的科技水平在不斷提高,但制茶人追求的匠心不能丟。”如今,在陳財的傳授下,不但帶領自己家人學習技藝,村里也有20多人熟練掌握了普洱茶傳統的制作工藝,10多人掌握普洱茶精制技術。作為非遺傳承人、國家一級評茶師的陳財說,通過非遺保護和傳承,讓這些來源于百姓生活勞作、在世代更替中延展出文化之光的傳統技藝,在得到傳承與發展同時,帶動產業興旺、村民致富。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