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越陳越香和迷人的滋味,“耐泡”可以說是普洱茶的另一大特點。不論生茶熟茶,在多次沖泡以后,茶的湯色和滋味依然穩定持久,大家會評價這款茶——“很耐泡”。沖泡次數的多少,似乎成為了耐泡度的具體呈現。
什么是茶葉耐泡度?
茶葉耐泡度是指茶葉在沖泡過程中水浸出物的總和與茶葉內質含量的總和的比值,比值越高,表明茶葉的耐泡度就越高,反之亦低。其中,水浸出物是指茶葉在沸水沖泡過程中,茶葉內質可溶于水的各種物質的總和。而茶葉內質則是茶葉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堿及其他微量元素含量的總和。
沖泡次數與耐泡度的關系
沖泡次數,多指自茶葉沖泡的第一道茶湯記起,直至茶湯呈現尾水現狀時,沖泡次數的總和。也就是說,茶葉的沖泡次數越高,其耐泡度也就越高。反之,沖泡次數越低,茶葉的耐泡度也就越低。其中,影響因子頗多,如茶樹的品種及生長的自然環境與樹齡大小和人為因子等等。
茶葉的“耐泡度”跟哪些因素有關?
原料品種:云南大葉種——天生耐泡
與耐泡度直接相關的,是茶品的內含物質高低。看內含物質高低,最為科學的還是看“水浸出物”含量(“水浸出物”是指在規定的條件下,用沸水萃取茶葉中的可溶性物質),茶葉水浸出物中主要含有多酚類、可溶性糖、水溶果膠、咖啡堿等形成茶葉豐富滋味的重要成分。
云南大葉種內含物質豐富,水浸出物含量普遍在40%以上(勐庫大葉種可達46%以上),在沖泡時可釋放的水浸出物多。因此與其它茶類相比,以云南大葉種為原料的普洱茶可以說是天生就耐泡。
原料采摘:茶葉老嫩度
普洱茶的采摘標準一般是一芽二葉至一芽四葉,因為芽葉梗中所含的物質比例不同,這個采摘標準有利于茶葉呈現出較好的口感滋味,也讓茶葉在后期產生更好的轉化。如果芽頭過多或者老葉老梗多都不是一件好事,會打破茶葉的滋味平衡,影響茶葉耐泡度。
原料細節:樹齡、季節、區位
同樣的大葉種原料,其水浸出物也會有高低幾個百分點之分,這些原因主要是原料的樹齡、季節、區位造成的。這就是細分茶品品質的一個重要參考,例如:勐庫茶區高山區老樹春茶普遍可以達到47%以上的水浸出物,而同區位的夏茶水浸出物則要下降6、7個點,滋味、耐泡度就不如春茶。
制作工藝:
揉捻:決定滋味、香氣的釋放速度。
在揉捻這個環節,茶葉一般會揉出拋條、中條、緊條三種。緊條茶加工時揉捻充分,茶葉細胞壁破裂多,出味快,出湯控制不好,泡數就會減少。中條揉捻適中,內含物釋放不緊不慢。拋條則揉捻輕,呈現細水長流的風格,給人很耐泡的感覺。普洱茶揉捻一般工藝采用中條。
沖泡方法:
沖泡方法是影響“泡數”的一個后期關鍵環節,從投茶量、茶葉形態(散茶或緊茶)、注水比例、出湯速度等方面都會影響到茶葉最終的沖泡次數。同一款茶用不同的沖泡方法、不同的濃度,沖泡次數甚至可能有10泡之差,呈現的滋味也會有很大差別。
茶葉整碎度:
泡茶之前,需先取茶。一般會撬下一小塊茶來泡,有時也會就撬碎部分的茶葉,投入茶具中進行浸泡,泡上幾泡后發現,似乎等量的茶水比,碎茶較整茶而言,更加不耐泡!那為何泡茶時,普洱茶越碎越不耐泡。反之耐泡呢?
尋其原因:碎茶與水的接觸面積大,茶葉水浸出物溶出速度快,很快水浸出物便達到上限值,開始逐漸接近尾水,所以顯得不耐泡。反之,整茶因只有外面大部分茶葉,及其內部少部分茶葉與水逐一接觸,進而顯得較為耐泡。
茶水比:
所謂的茶水比,即投茶量與注水量的比值:若注水量等同,投茶越多越耐泡,反之不耐泡。若投茶量等同,注水量越多越不耐泡,反之則耐泡。
浸泡水溫與時間:
當投茶量與注水量一定時,水溫越高,內含物質越容易浸出,顯得不耐泡,反之則越耐泡。如同生活中用冷、熱水浸泡洗滌劑洗碗一般,在使用熱水浸泡洗滌劑時,洗滌劑越容易化開而使得清污潔具較易,反之則不易。
出湯速度與頻率:
當投茶量與注水量一定時,出湯速度越快越耐泡,反之則不耐泡。出湯頻率(在單位時間內,沖泡次數與沖泡時間的比值)越低耐泡越高,反之則不耐泡。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耐泡度只是衡量茶葉好壞的一個維度,并不是唯一標準。耐泡度高的,未必就一定是好茶;耐泡度低的,未必就不是好茶。評判一款茶的好壞,還是要從香氣、滋味等多個方面去綜合考量。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