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四百年前,易武的“嘉木真香”吸引了大批異鄉人投奔而來。他們開茶園、辦茶號、貢普洱、辟古道,帶給易武一片新景象。自此,在經歷了元時的冷寂之后,易武茶又邁開腳步,開啟了新的征程,開始它數不盡的繁華時代。
1.從雍正到乾隆:易武茶山七十年
明朝末年,江西和云南石屏的漢人進入易武,開始在易武販茶或制作土特產品出售。當時的石屏,地勢偏僻,人多地少;風雨不調時衣不暖體、食不飽腹。生計艱難唯有奔走他鄉。許多南下的石屏人看到六大茶山地區氣候適宜,土地寬廣肥沃,大面積棄荒的茶園誰恢復屬于誰,于是大批相約而來。清雍正二年(1724年),大量茶人“奔茶山”涌入易武,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有載:“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雍正七年(1729年)普洱府成立時,大量的石屏人被易武土把總招募到易武開辟茶園。(注:“土把總”是封建王朝戍邊駐軍職銜,即任用土著首領或民族頭人為軍隊長官。在其轄區內,土把總集行政、軍權于一身,為最高統治者。)但因當時茶山事端不斷,清政府“嚴禁客商入山作茶”。
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頒布了云南茶法,云南實行“茶引”制購茶,此時茶商才得復入。(注:“茶引”是茶商納稅后由官廳發給的運銷執照,類似現代的購貨憑證和納稅憑證,同時也具有專賣憑證的性質。)從乾隆初年開始,普洱府對茶的壟斷經營漸漸放寬,上萬的漢人涌入易武,在易武改造老茶園,開建新茶園,進一步促進了易武茶葉的種植生產。至乾隆末年,整個易武茶山綿延100多公里,山山有茶園、處處是村寨,商旅來往不絕一派興旺之象。
易武成了一座著名的茶山。從清雍正二年(1724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這70多年,是易武茶山最強盛的時期。自此,貢茶興,易武成為茶人眼里朝圣地。
在這期間,不得不提的,是“貢茶第一鎮”這一稱號。在以后的漫長歲月里,它作為易武的一張名片,吸引著無數茶人翻山涉水前來感受易武的獨特茶韻。
貢茶制度起源于西周,以后逐漸嚴密。清朝是普洱茶發展的鼎盛時期,也是普洱貢茶的興盛和頂峰時期。據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羅養儒著《紀我所知集》載:“論云南貢茶入帝廷,是自康熙朝始(公元1662年),云南督撫派員支庫款,采買普洱茶5擔運送到京,供內廷作飲。至此,遂成定例,按年進貢一次。”可知普洱茶作為貢茶北進京師始于清康熙年間。雍正七年(1729年),鄂爾泰出任云南總督,推行“改土歸流”的統治政策,設置普洱府控制普洱茶的購銷權利,同時推行“歲進上用芽茶制”。阮福《普洱茶記》有載:“普洱茶名重天下,味最釅,京師尤重之。”可見普洱茶入貢朝廷倍受歡迎。《普洱府志》記載:清乾隆九年(1744年),普洱茶被宮廷正式列入《貢茶案冊》。
普洱貢茶初期采自六大茶山,后漸以易武山為主。清康熙年間,易武、倚邦歸車里宣慰司管轄,是普洱茶的主要產區,上繳的貢茶即由于色香味具佳而倍受皇室成員青睞。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在易武設置“錢糧茶務軍功司”,專門管理茶葉和糧食的購銷,并把易武定為貢茶采辦地,指定易武茶區年解貢茶66666斤。(注:“6”古音諧“祿”,是吉祥的象征;而且還有“六六大順”“六六有福”等說法。)自此,易武成為了茶人眼里的“朝圣地”。
(二)從道光到民國:易武茶業九十年
易武茶史上的第二個高峰階段,是從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8年)。這90多年是易武茶業最興旺的時期。當時,它是普洱茶的交易和集散中心,茶莊、茶號遍布,一些茶商甚至把商號開設到了香港和國外。“易武正山七子餅茶”名揚海內外。
清代六大茶山(攸樂、革登、倚邦、蠻磚、蠻枝、曼撒)先以倚邦為重鎮,但到了清末,隨著清王朝的衰落,六大茶山也開始衰落,尤以倚邦等為重。六大茶山(易武、曼撒、蠻磚、革登、倚邦、攸樂)稱號有所變更,以易武為主要重鎮。《勐臘縣志》中說:“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莽枝(勐芝)、架布、嶍崆等茶山逐漸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據《茶祖史話》及李拂一先生著《鎮越縣新志稿》載:“清嘉慶、道光年間……易武茶區年產干毛茶7至8萬擔。”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一書中有云:“普洱五大茶山,相距不遠,以易武為中心集散。”從19世紀末始及民國時期內,易武成為了六大茶山中新的茶區茶葉集散地。也就是說,易武的普洱茶,是集種植、生產與銷售為一體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說,易武幾乎濃縮了普洱茶在清代發展的歷史。
清代以前,易武以生產曬青毛茶為主,這些曬青毛茶由馬幫馱運到思茅、普洱,再加工成各種普洱緊壓茶。清代初期,石屏人“奔茶山”陸續到達易武,擴展茶園、興建茶莊,就地加工、運銷普洱緊壓茶。這樣一來包裝、轉運、銷售都比散茶方便許多,于是各地茶商都把散茶收購到易武加工后再運銷各地,倚邦、曼磚、革登的茶葉大部分也都運抵易武加工。
道光年以后易武的茶號、商號大增。易武人不僅賣茶,還賣藥材、洋布、洋油、棉花。從同治、咸豐年間開始,六大茶山的茶葉加工中心,商貿中心逐漸向易武轉移。到光緒年間,易武的經濟實力超過了倚邦,成為六大茶山最大的茶葉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內外商品流轉地。1897年,清政府在易武設海關。而至民國時期,《版納文史資料》有數據記載:1912年易武茶區產茶5000擔(1擔=50公斤),比倚邦、曼灑、曼莊、革登四茶區的產茶之和還多;1957年易武茶區產茶1250擔,也多于倚邦等四茶區的產茶之和。1929年成立鎮越縣時,易武一度成為縣府所在地。
在易武茶業最興旺的時期,就不得不提易武的“茶馬古道”。其實遠在唐代,易武就曾是南詔政權的“利潤城”,在茶馬互市以及與吐蕃關系的維系上,都發揮了很多作用。明代以來,商賈、民眾出資出力修路架橋,開辟茶馬古道;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開辟易武至思茅的主要通道;道光十年(1830年),在磨者河上首建永安橋,連接易武和倚邦;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修建由易武經倚邦至思茅的茶馬古道。從此易武茶內銷西藏、思茅、元江、石屏、昆明等地。易武東部又直接國界,歷來即是通往東南亞的陸路口岸,成為六大茶山的茶葉集散中心和內外商品流轉地之時,以易武為中心的茶馬古道朝四方散分開去,除了進京、進藏的2條線路外,其余都通向了毗鄰的國家:泰國、老撾、緬甸、越南和印度等。
據史料記載,在易武的鼎盛時期,這里的常住人口多達十余萬人,其繁華景象可見一般。遙想易武當年,建房、修路、造橋,熱火朝天;商號、茶莊、店鋪,鱗次櫛比。每天都有一隊隊的馬幫往來絡繹不絕。青石鋪就的古道上,他們踏著夕陽、懷著興奮而來,又在清晨迎著朝旭、帶著陳香肆意的普洱茶和對生活的美好向往繼續向遠方出發。
明清以后至民國時期,可以說是易武茶的“風云時代”:“普洱”成為“易武”的一個標簽,“易武”漸成“普洱”的一個關鍵詞。時代風云變幻,易武茶重新出發。古道塵土飛揚,那是易武茶征戰四方的身影。無論歷史過去多久,易武茶的這段“風云時代”都是普洱茶歷史上不可磨滅、無可替代的濃重一筆。貢茶名下的盛榮,茶馬道上的陳香,連帶易武的千年歷史,都發酵成了這一杯濃釅,深重而醇厚。
相關熱詞:茶葉
易武
普洱茶
古樹茶
歷史
延伸閱讀:
· 茶葉的種類和劃分12-17
· 品茶,不僅僅是茶葉本身04-20
· 茶葉在宋代與政治變化的關系10-08
· 上海舉辦全國首個茶葉主題詩歌朗誦會07-20
· 萬里茶路:晉商的茶葉戰07-22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zmnhssn.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