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普洱茶七子餅的形狀,發現并中間有個窩窩,很是好奇。問了下周圍的小伙伴們,由于當時大家對普洱茶了解的不多,沒有一個說德清楚,有人說是為了美觀,有人說是為了利于陳化,有人說是為了方便包裝,有人說是為了運輸,有人說這個窩也就是代表“窩”樂意,也有人說是為了在喝茶的時候方便。。。。總之是五花八門的答案中,沒有一個靠譜!
后來發現,同為普洱茶的七子餅茶的兄弟們,有的帶窩,比如沱茶,有的卻沒有,比如磚茶,看來美觀說和陳化說應該都是崴說了。
后來有機會到茶廠車間參觀,觀看了制作普洱茶餅的全過程,再聽完專業人士的解答后,才知道其實這和制作茶餅有一定關系。
這是普洱茶精制工藝中手工揉茶師的杰作,蒸好的茶放入布袋,揉茶師將茶裹緊后一手抓心,一手掄圓,抓心的手不停用力擠壓,導致圓餅中心凹陷,壓成餅后就這樣了
在制作茶餅的時候,將茶葉曬干后再蒸茶,在這里蒸茶是利用水蒸氣使干毛茶吸潮軟化,方便下一步做形狀。之后就會用布袋裝好一定重量的茶箐,后期用石磨定形。為了能將餅壓好,就會用布袋裝好時在中間打一個結,因此之后就會在茶餅中間出現凹槽。
知道這個解答后小編表示又長了波見識,原來不光在喝茶時的講究多,在制作茶的時候也有很多的學問。
順便普及一下,現在壓茶的師傅叫壓茶師,而以前叫揉茶師,可不是現在揉捻工序的師傅哦,以前的揉茶師有多么牛X,容小編慢慢道來:
現代普洱茶的初制工藝里的揉捻,很多茶農做茶是在自己家里進行,經常性是男主人自己籠火炒茶,女主人或子女進行揉捻工序。因為殺青費體力,考技術,一般做茶的最為重視,而相對輕松和技術含量低些的活計便交給女主人。
初制揉捻工序的重要性暫且不說,精制工藝里的揉茶師,可不得了,歷史上的揉茶師也是“三高”人物:技術高、地位高、待遇高。
精制工藝里,一人將蒸好的毛茶倒入專用的布袋交給師傅,揉茶師傅兩手執袋口抖上幾抖,面茶、低茶、中茶各自分開集中,各就各位,從不雜亂,然后按揉制作成型。
民國13年(1924年)佛海“洪記”茶莊老板厚禮高價聘請思茅揉茶師傅到“洪記茶莊”制緊茶,全部費用“洪記”從優支付。
揉茶師來去要乘滑桿(類似兩人抬的轎子),有人跟班服務,伙食規定六菜二湯,兩全葷、四半素…
揉茶師每日工作六小時,上午六時開工,中午十二時停工,下午不做工。工資是計件制,每揉一擔1.1銀元。當時縣政府科局長的月薪為24銀元,而揉茶師每月工資可達66元,可見生活待遇之高,而且食宿全有茶莊供應,真乃令人羨慕的高薪輕松職業!
所以,你若有幸見到民國時代留下來的普洱老茶,仔細留意它的餅型,出自揉茶師之手的七子餅,那個窩窩是又圓又正還深,絕不會像后期壓制的茶餅,又淺又歪又斜!由此可見識到高薪揉茶師的精湛功力。
現代,壓茶中的揉茶這一工序已經是最簡單的一個環節了,它甚至被認為沒有壓茶(人力壓石磨環節)重要,使用現代壓茶機壓出的餅型甚至更加完美。有的廠家為了強調“全手工制茶”,從炒、揉、曬直到蒸、壓均用手工完成,但壓制完成之后,仍使用機器“定一下型”,讓餅的窩窩更正更圓更深些,這樣的茶餅賣相當然也就差不了。
“三高”揉茶師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手工制茶再也找不到當年那么完美的七子餅了,機器贏得了效率,卻永遠失去了情懷。
?本文原創 作者:刀哥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