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江茶葉大事記——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罕廷法派困角屬地冰島巖信、巖莊、散琶、尼泊等4人,到西雙版納茶山地,引回茶籽在冰島培育成活150余株。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勐勐土司罕木莊發同順寧(風慶)土司聯姻,送去勐庫大葉茶茶籽數百斤,作為贈禮。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云縣茶房紳士石峻從勐庫購進茶籽30馱,在茶房定植。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彭錕著手經營四排山,駐那賽營盤,開始在雙江大行文教與茶事【注:彭桂萼在《云南雙江之茶業概況》一文中所言,彭耀南(彭錕)、楊芳洲等等于光緒二十五、六年以來開始倡種茶業,最初的籽種是由佛海一帶運來的,它的祖宗是大山茶】。同年,順寧知府琦嶙督實業團長甘自東和木征明等開辟鳳山,自勐庫引種種植。
宣統元年(1909年),緬寧署通判房星東購人茶籽分發各鄉種植,栽活10萬余株,隨后,實業局長邱裕文又督促種茶,遍及全縣六七千戶,年產8000至1萬馱,由康藏商人收購運銷外地。
宣統二年(1910年),永康(今永德、鎮康)州牧唐善祥首倡種茶,屢次從勐庫引種種植。
民國12年(1923年),保山人封維德集款數萬元,到勐庫購茶種百馱,運至騰沖縣竄龍,蒲窩兩鄉種植。
民國22年(1933) 前后,勐庫大葉茶年產萬擔,茶價已能和易武茶、佛海茶比肩,銷往下關、昆明、四川、西藏等地。
1950年12月3日,雙江縣人民政府成立。縣人民政府把發展茶葉生產作為恢復生產的主要工作來抓。
1951年,風慶茶廠在臨滄博尚設立茶葉收購組,每逢街天,收購組派人到勐庫街收購茶葉。
1952年3月,鳳慶茶廠派出王萬全等4人,到勐庫開展茶葉收購工作。7月,中國茶葉公司云南省茶葉公司責成鳳慶茶廠在雙江勐庫建立茶葉收購組。
1953年,增設勐勐、邦木茶葉收購組。6月,茶葉收購計量單位,廢除16兩為1(市)斤的老稱,改用10兩(500克)為1斤的新稱。
1955年,改勐勐收購組為雙江縣茶葉收購中心組,負責領導邦木、勐庫及全縣茶葉生產和收購工作。
1956年,推廣改制紅茶,陸續建立農村基層初制所。在今沙河鄉的邦木大寨、小寨、邦協、小勐峨、三家村,今勐庫鎮的公弄大寨、小寨、邦罵、豆腐寨、小戶賽以寨、外寨建立起第一批初制所。聘入江西、安徽、風慶制紅茶師傅40多人,當年生產紅茶120 噸。
1957年,在今勐庫鎮的馬鹿林、邦改大寨、小寨、邦丙、懂過、大戶賽、那賽、東來、下邦木、壩糯,今賀六鄉的章外、回邦,今沙河鄉的舊籠,建起第二批初制所。
1958年,成立太平(今大文)茶葉組,納入茶葉站統一核算。在勐庫鎮的冰島、地界、壩卡、下壩卡、忙那、邦章、滾上山、河邊寨、南等、壩起山、正氣塘、邦讀、那蕉、忙蚌,今沙河鄉的板楞、陳家寨,邦右、邦歪、綠那、營盤、今勐勐鎮的邦歪、邦邁建立第三批初制所。國營雙江農場開始種植茶葉。紅茶收購樣品由四級十二等改為五級十八等,青茶收購樣品,由春、夏、秋茶季15個花色等級改為五級十等全年通用的茶樣。
1959年10月,在勐庫建立“臨滄專員公暑勐庫茶葉科學研究所”,分配茶葉中專生6人,本科生1人。國家外貿部撥款10萬元,扶持雙江茶葉初制所和發展新茶園。
1960年6月,撤銷雙江茶葉站,成立雙江縣茶葉局。
1961年5月,全縣分片召開社員代表大會,落實農村自留地,允許社員在自留地中種植茶葉。勐庫茶葉研究所,從勐庫農場劃撥土地10畝,首次種植等高茶園。
1962年5月,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室主任孫定國到雙江考察,為勐庫大葉茶種題詞“勐庫良種、世界名茶”。10月撤銷臨滄專員公署勐庫茶葉研究所,改設臨滄專員公署對外貿易局勐庫茶葉試驗站。
1963年,在農村茶葉初制所,試生產紅碎茶和烘青茶。
1964年,地方國營勐庫農場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茶葉生產,在老場部建茶葉初制所1個,至1966年發展茶葉3000畝。
1965年8月,召開全縣貧農、下中農代表會,組織代表參觀勐庫馬鹿林茶葉初制所。
1970年以后,在大文鄉的大文、太平,今邦丙鄉的南榔、邦丙、岔箐、大良子,今忙糯鄉的滾崗、邦界、康太,今勐勐鎮的南宋、大吉,今沙河鄉的賀勐、南布,今賀六鄉的彝家村建起第四批初制所。
1972年,成立忙糯、邦丙茶葉組,
1973年,成立賀六茶葉組。
1974年,在尹俸村西側籌建雙江茶廠。
1975年,雙江茶廠建成,加工縣內紅茶。雙江農機廠試生產50型揉茶機10臺。縣外貿站在邦協村進行老茶園改造示范,全縣完成老茶園改造3000畝。
1977年,國營雙江農場調整產業結構,種植茶葉,從當年起至1985年,新植茶園1687.6畝,同時建立農場茶廠。
1978年,縣茶葉站組織茶葉工作組,到主產茶區發動群眾多產茶葉,茶葉產量恢復到520噸。
1979年,全省收購毛茶樣改樣,紅條茶由5級18等改為6級12等,青毛茶由10級改為5級10等,烘青茶由5級10等改為3級6等。撤銷地方國營勐庫農場,建立地方國營勐庫華僑農場,同時建立華僑農場茶葉精制加工廠。
1981年6月,云南省茶樹品種資源征集考察組到雙邊島考察勐庫大葉茶種。茶葉初制所和茶農的經營關系,改鮮葉評級計分分配為鮮葉買賣關系,使鮮葉直接成為商品。
1982年,雙江縣委、縣人民政府提出“糧食自給,以茶為主,農、林、牧、付、漁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的方針,大力發展茶葉生產。1982年-1986年共投入發展資金209.86萬元,發展新茶園4.18萬畝,改造低產茶園3.03萬畝,新建立茶葉初制所5個,擴建8個。各鄉鎮茶葉收購組更名為茶葉站。茶葉專家心表在《中國茶葉》第一期撰文贊譽勐庫大葉茶為《云南大葉茶品種英豪一一勐庫種》。建立雙江縣勐庫茶葉試驗站。
1983年,縣人民政府成立茶葉辦公室,負責指導協調全縣茶葉生產。
1984年8月,縣實驗中學招收首屆茶葉職業班40人。青毛茶收購放開,允許集體和個體工商戶參與經銷。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育種室主任虞富蓮撰文贊譽勐庫大葉茶為《云大正宗一一勐庫大葉茶》。
1985年5月,雙江茶葉學會成立,有會員23人,名譽理事長:王有仁,理事長:程光斗。縣供銷聯社和大文鄉政府聯合在南龜山建立供銷社茶場。
1986年,停止執行了29年的茶葉獎售糧政策。
1987年2月,縣人民政府發出建立豐產茶園的通知,決定建立勐庫邦章、忙糯滾崗和邦丙南協三片高產茶園。4月,成立勐庫鎮公弄茶葉研究會。5月,成立勐庫鎮紅茶初制研究會。6月,縣茶葉學會召開“建立豐產茶園討論會”。 8月,勐庫邦章茶園成為云南省農業綜合技術試驗示范區。
1989年,雙江茶廠在邦章茶園建立茶葉初制所。
1993年,勐庫鎮邦獨村農民戎加升,在勐庫建立初精制合一的勐庫茶葉配制廠,為雙江第一家農民辦的精制茶葉加工企業。
1994年,縣茶廠把勐庫茶葉試驗站、勐庫茶葉綜示區劃歸勐庫茶葉站,成立雙江茶廠勐庫分廠。
1995年6月30日,縣人民政府發出通知,將勐庫茶葉綜示區邦章茶葉初制所改擴建為“云南省雙江勐庫茶廠”,為縣辦國有企業。7月,縣人民政府批復同意云南省雙江勐庫茶廠與云南省畜產土產茶葉進出口公司、香港三匯貿易公司,三家合資成立“云南臨滄勐庫茶葉制品有限公司”,是雙江第一家茶葉外向型企業,副縣長張中義、茶廠干部王愛學任公司董事會成員。
1996年8月12日,雙江茶廠產品在蒙古國、俄羅斯“國際精品批發中心”銷售,被蒙古國國際商務合作基金會、蒙古國、俄羅斯“國際精品批發中心”評為國際精品。勐庫茶葉制品有限公司從印度引進的CTC紅碎茶生產線安裝成功試生產。
1997年3月20日,勐庫公弄村村民張正云在公弄后山大雪山采藥時,發現大面積野生茶林。8月,公弄村唐于進在野生茶林內發現基徑3.25米的野生大茶樹。10月22日 縣人民政府組織20多人的調查組,對勐庫大雪山野生古茶林進行初步調查。同年4月,勐庫茶葉制品有限責任公司引進的CTC分號紅碎茶生產線正式投產,結束雙江沒有CTC紅碎茶生產的歷史。
1998年3月4日,臨滄地區行暑、雙江縣人民政府及地、縣農業、林業等部門參加組成調查組,對勐庫大雪山野生古茶園再次進行調查。
1999年,雙江茶廠因資不抵債,依法破產。破產后被勐庫茶葉配制廠(民營)戎加升以270萬元價位協商購買,成立云南雙江勐庫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縣人民政府成立茶葉辦公室。
2001年,縣茶辦加強生態茶園建設工程,當年建成高優生態茶園3264.9畝。
2002年5月,云南臨滄勐庫茶葉制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紅茶通過IS09001:2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6月,雙江勐庫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宮廷普洱’和“普洱茶特級”,在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雙獲金獎。12月9日 勐庫大雪山考察專家組,在雙江招待所會議室作中國茶葉現狀和茶葉科考學術報告會,縣政府通知有關部門領導50多人參加,在雙江歷史上屬首次。12月,縣茶葉辦公室研究決定編纂《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茶葉志》。年內,建設高優生態茶園2360畝,全縣累計建設高優生態茶園6107畝。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zmnhssn.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